很污很黄细致多肉小说_榴莲app下载网址进入i_巨胸美女扒开腿让我爽_8050午夜二级毛片全黄app

省級引領《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 詳細全文及分類!(一)

山東引領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發展


感謝您對《安全科學與應急管理研究》的支持


附:

《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

山東省公共安全領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消防執勤布防模式、

應急救援航空能力體系建設、

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和應急保障體系

山東省消防救援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

(文末文件下載方式)

 




12月29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及配套專項規劃有關情況!


山東省公共安全領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消防執勤布防模式、應急救援航空能力體系建設、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和應急保障體系三年行動計劃等方面的提問。


《規劃》的制定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考慮四大類突發事件需啟動Ⅰ級、Ⅱ級響應級別的情形,系統謀劃構建起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體系。同時,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增強對前瞻性問題的把握,將中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貫通。《規劃》編制過程中,邀請清華大學、中央黨校等權威專家參與,并充分學習借鑒國內外應急保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加強巨災演化機理研究,探索出具有山東特色的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路徑。


作為首次編制出臺的省級層面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十年規劃,采取了“1+1+3”方式,配套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和消防救援、航空應急救援、應急物資儲備3個專項規劃,全面構建了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的框架,提出了建設指標,并搭建起重要領域的專項規劃體系。《規劃》的印發標志著全省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由謀劃階段進入加快建設實施階段。下一步,全省各級各部門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加快落實三年行動計劃,強化政策扶持,優化人才培養,注重評估問效,以釘釘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嚴格抓好規劃落實,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

建設規劃(2020-2030年)的通知


魯政辦字〔2020〕166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12月24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

建設規劃(2020-2030年)


為提高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指《山東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需啟動Ⅰ級、Ⅱ級響應級別的突發事件,不含恐怖襲擊事件、涉外突發事件)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山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及規劃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安全與發展,踐行安全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堅持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堅持源頭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精準治理。堅持底線思維、有備無患,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持續推進。堅持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抓機遇、補短板、強弱項、促發展,協同推進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風險,預防和減少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突發事件引起的社會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規劃目標。


  1.2030年總體目標。到2030年,建成平戰結合、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特色鮮明、全面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現代化應急保障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突發事件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大幅下降,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8以內,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GDP比例控制在0.8%以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顯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有效處置率達100%。


  ——風險防控能力顯著提升。重大公共安全風險在線監測率達100%,森林火災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25‰以內,城鄉具備抗御6級地震能力,重要河道重點河段達到國家規定防洪標準,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各類安全風險精準識別、整體監測、實時感知、早期預警和有效防控。


  ——應急指揮體系權威高效。應急通信公專網融合率達100%,安全韌性和抗毀能力進一步提高;各級建成現代化應急指揮平臺系統,7×24小時應急指揮高效暢通;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靈敏、協同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實現突發事件應對的統一指揮、科學決策、精準處置。


  ——綜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強。各類應急防御和應急救援力量發展壯大,航空救援能力大幅提升;應急防御和應急救援物資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緊急救援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用物資按日均消耗上限不少于1個月儲備;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規范處置率達98%以上,重大災害事故實現2小時緊急醫學救援;阻斷道路搶險搶通能力明顯增強;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應急管理基層基礎支撐更加穩固。應急管理法規制度和預案體系健全完善,應急演練常態化、實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一批國內領先的公共安全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打造一批公共安全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山東特色的安全發展標桿城市、綜合減災標桿社區;基層網格化管理更加規范,城鄉公共安全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健全。


  ——公眾安全文化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系統完善的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教育培訓體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應急實訓基地和科普教育場館,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大幅提高,社會公眾公共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明顯提升。


  2.2025年中期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山東特色的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實現對各類突發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應對,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圖片.png

圖片.png

圖片.png

 3.2022年行動目標。全省突發事件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大幅下降,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內,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GDP比例控制在1%以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顯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有效處置率達100%。


  ——建成省、市、縣三級和有關部門(單位)應急指揮平臺和現場移動指揮平臺,初步形成覆蓋全領域、貫通各層級的一體化應急指揮平臺體系。


  ——完成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取得重大進展,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


  ——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總量持續下降,全省安全生產整體水平明顯提高。


  ——完成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任務,新建一批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森林防火重點縣(市、區)全部建成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航空救援服務體系,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應急演練實戰化、常態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行業領域應急救援能力明顯提升。


  ——建設一批省級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及智能化、綜合性物資儲備倉庫,生活保障類物資政府實物儲備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并實現動態平衡,建成分級分類管理、反應迅速、保障有力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應急運輸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阻斷道路24小時內應急搶通能力明顯增強。


  ——基本構建形成統一高效的大疾控體系,完成區域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區域中心、核輻射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處置中心建設,縣級疾控中心檢驗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傳染病救治機構和集中隔離場所布局進一步優化,救治能力明顯提升。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基本完善,實現重大災害事故2小時緊急醫學救援。


  ——建設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公共安全領域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水平進一步提升,煤礦智能化開采量大幅提升,危險化學品企業的危險工藝裝置全面實現自動化控制,應急通信基本實現終端便攜化、車輛輕型化、傳輸無線化、指揮平臺機動化。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應急管理指揮體系。


  各級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科學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


  1.建立統一高效指揮機構。構建由應急管理指揮機構統領,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當地軍事機關有效參與,統一指揮、分類處置和專家支撐協調一致、有機銜接的應急指揮系統。

  (1)統一指揮。按照“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縱橫聯動、平戰結合”的要求,省、市、縣三級建立應急管理指揮機構,負責研究決策應急管理重大事項,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各項工作落實,統一組織協調指揮各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指揮機構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鄉鎮(街道)根據需要設立相應的工作機構。


  (2)分類處置。加強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分領域統籌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災后恢復與重建工作。


  (3)專家支撐。建立應急專家委員會制度,分領域組建專家團隊,設立首席專家,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建議和技術咨詢,組織開展各類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與情景推演等工作,參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2.完善應急指揮平臺體系。建設以省級應急指揮中心為中樞,以市、縣級和專項領域指揮中心為節點,覆蓋全領域、貫通各層級的現代化應急指揮平臺體系,實現應急指揮信息共享、互聯互通。


  (1)綜合應急指揮平臺。省、市、縣三級分別建立綜合應急指揮平臺,為本轄區內常態下的應急管理和非常態下的突發事件處置,提供信息集成、綜合研判、指揮調度等支撐保障。建設全省統一的“應急管理一張圖”和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為各級處置突發事件提供基礎信息和指揮調度技術支撐。


  (2)分領域應急處置平臺。發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領域應急信息系統作用,擴充完善監測預警、風險分析、應急決策、指揮調度、應急評估、模擬演練等功能,實現與綜合應急指揮平臺對接聯通。


  3.設立現場應急指揮平臺。根據重大突發事件現場應急處置需要,設立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完善指揮部功能,實現前后方的協同應對與信息互通。


  (1)現場指揮。建立現場指揮官制度,實施扁平化管理,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現場應急力量,統籌開展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2)指揮部配置。組建現場技術支撐團隊,配備應急指揮車或移動指揮方艙、應急通信設備、現場偵測設備、必備應急物資、單兵裝備等,實現現場指揮部單元化、模塊化。


  (二)完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強化源頭治理,完善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度,構建覆蓋各領域的公共安全監測網絡,增強風險早期識別和預測預警能力,不斷完善風險防控措施,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1.加強風險調查監測。

  (1)完善標準。分行業分領域制定和完善風險評定標準,確定風險區域、位置,結合事件發生概率和后果嚴重性,合理判定風險等級。


  (2)風險調查。分行業分領域開展綜合風險普查,先試點后推廣,摸清風險底數,查明抗災能力,建設風險數據庫,繪制風險一張圖,加強風險動態管理。      

  

   (3)風險監測。優化監測站點布局,加強重點區域監測預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監測技術手段,構建衛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聯感知、視頻感知、全民感知的感知網絡,建立人力+科技、傳統+現代的風險監測模式。

圖片.png

圖片.png

(4)信息集成。推進公共安全風險監測和數據規范化建設,集成各行業領域風險監測信息,建設涵蓋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監測網點和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加強監測信息匯集、儲存、分析和共享。


  2.加強風險趨勢研判。


  (1)完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形勢分析制度,定期開展公共安全風險研判,完善聯合會商機制,動態掌握公共安全形勢。針對重大風險、重大活動和重點時段,建立跨部門聯合值班會商制度,提升綜合分析研判能力。


  (2)加強研究。加強巨災演化機理研究,分類別構建災害預測分析模型,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對監測數據的有效整合和關聯分析,科學研判突發事件的強度、災害等級、影響范圍、發展趨勢及可能導致的次生、衍生災害,提升巨災預測分析研判精準度。 

   

  (3)風險防控。強化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和綜合治理,提升重要設施防災能力,完善防范措施,切實提高安全風險防控水平。

圖片.png

3.加強風險評估應對。


  (1)風險評估。綜合考慮單一災種或多災種耦合情景,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的脆弱性、應急能力等多重因素,確定動態風險的影響程度,繪制災害影響圖。


  (2)風險預警。健全預警發布制度,明確預警級別標準,規范預警信息發布內容和流程,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強化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提升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精準度和時效性。

圖片.png

圖片.png

(3)風險應對。建立風險分級應對機制,針對預警級別,分級啟動應急響應和應急機制,落實風險應對責任,科學采取應對措施,全力開展搶險救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


  (4)宣傳引導。加強權威信息發布,第一時間通過各級各類媒體播發應急救援信息。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準確回應社會關切。加大輿情研判、處置力度,做好辟謠工作。


  (5)災后重建。加強災情信息管理,做好災情報告、核查、評估工作。及時開展受災人員基本生活救助,全力做好飲用水、糧油、蔬菜、電力、運輸等保障,盡快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制定完善災區扶持政策,加快損毀工程修復,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科學規劃生產力布局,推進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建美好家園。


  (三)完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理順應急物資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政府實物儲備為基礎,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社會化儲備為支撐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和快速調運機制,構建應急物資智慧化管理體系,提高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1.健全應急物資管理體制機制。


  (1)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統分結合的應急物資管理保障體制。


  (2)管理機制。強化應急管理部門組織協調職能,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制定應急物資分級分類儲備目錄,明確各級各部門應急物資管理、儲備范圍和權限,完善應急物資管理保障工作運行機制。


  (3)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保障能力評估和應急物資生產調度、采購、儲備、管理、調配、運輸、回收、報廢等各項制度,完善應急物資管理保障制度體系。健全應急物資緊急征用和補償等制度。規范捐贈物資管理和使用。


  2.完善應急物資采儲調配體系。


  (1)儲備計劃。分級分類評估應急物資需求,制定應急物資儲備計劃,健全應急物資分級分類儲備標準,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目錄。科學確定各類應急物資政府實物儲備、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和社會化儲備的比例及數量,優化應急物資儲備布局。


  (2)政府實物儲備。按照統分結合和倉配一體化模式,優化提升倉儲設施建設布局,加快省級綜合應急物資倉儲基地、市縣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專業性應急物資倉庫、部門應急物資儲備點建設。依托專業救援隊伍加強應急救援裝備儲備。拓寬應急物資采儲渠道,加強政府儲備物資管理,強化物資儲備和管理情況督導檢查。


  (3)企業(商業)儲備和產能儲備。全面系統開展重要應急物資區域產能布局調查,大力支持產能備份建設,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布局,健全應急物資生產、供銷企業名錄和重點企業儲備數據庫,編制應急物資供應鏈分布圖。建立完善平戰轉換機制,增強應急轉產能力,暢通應急物資生產供應渠道,實現產品儲備與產能儲備相銜接,確保極端情況下應急物資峰值需求的生產供應。


  (4)社會化儲備。建立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制度,統籌利用企業、個人倉儲設施,采取協議儲備、協議供貨、委托代儲等多種方式,實施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推廣應急物資集裝單元化,鼓勵、引導、指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

  (5)物資調配。建立應急物資數據庫和快速調配、采購機制,加強應急物資生產、采購、儲備、供應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完善應急物流保障能力,確保應急需要時,應急物資備得有、找得到、調得快、用得上。


  (6)日常管理。建立應急物資日常調撥機制和循環更新機制,充分利用儲備資源,發揮儲備物資循環利用和服務效能,避免資源浪費,適時倒庫更新,確保物資質量。


  3.提升應急物資智慧管理能力。


  (1)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相關企業互聯共享的全省應急物資信息管理系統,全面采集和監測各級各類應急物資信息,全面實現應急物資采購、儲備、調配、使用、回收及募捐等全過程智慧化管理。


  (2)儲備庫智能化。在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庫全面推廣應用智能倉儲技術,通過應急物資儲備庫信息系統與全省應急物資管理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儲備物資的遠程監管及數字化調配。


  (3)“云儲備”機制。建設應急物資直采全球尋源系統,通過“云倉儲”“云庫存”等新模式,實現基于智能決策基礎上的儲備物資高適應性安全庫存動態平衡,形成實物儲備與“云儲備”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新機制,提高收儲調配和資源統籌能力。


  4. 強化糧食儲備能力建設。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嚴格落實總量計劃,適當增加成品糧油(含小包裝)儲備庫存,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地方儲備區域布局以省內大中城市、市場易波動地區、災害頻發和缺糧地區為主。推行科學儲糧、綠色儲糧,強化信息化管理和地方儲備糧動態監管,完善糧食監測預警機制。


  (四)完善應急力量保障體系。


  發展壯大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培訓,強化應急救援隊伍服務管理,協調發揮解放軍、武警、民兵等力量應急救援作用,推進民兵應急力量與地方專業應急力量統籌建設運用,提升應急救援隊伍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


  1.壯大應急救援隊伍。


  (1)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制定消防救援保障體系建設規劃,對標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定位,健全指揮機制,優化力量布局,增設消防站點,提升高層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城市綜合體、石油化工等專業滅火救援和地震、山岳、水域、洪澇等多災種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從處置“單一災種”向應對“全災種”轉變。加強政府專職消防隊伍建設,構建“地方隊”與“國家隊”優勢互補、力量互通、緊密銜接、集約高效的消防救援力量體系。


  針對森林消防特點,在全省13個森林防火重點市分別組建一支50-100人的市級森林消防大隊,92個森林防火重點縣(市、區)分別組建一支不少于50人的縣級森林消防中隊。到2025年,實現全省有森林縣(市、區)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全覆蓋,森林滅火處置迅速、支援有序。


  (2)區域性救援隊伍。立足“一專多能、輻射周邊”,圍繞提高洪澇災害、海洋災害、重特大海難、危化品事故災難、森林火災、礦山和地質災害搶險救援能力,依托省消防救援總隊等現有基礎設施和力量,統一規劃建設5個區域應急救援中心,邊建設、邊應急,逐步擴大人員規模,提升戰力。按照地域分布,加快建設魯東、魯中、魯南等3個區域滅火與應急救援中心。

圖片.png

(3)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加強現有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增配專業救援裝備,提高專業救援能力。依托具備一定能力的企業專業力量、醫療衛生機構,在隧道救援、事故救援、海上救援、海上溢油(危險化學品泄漏)處置、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道路搶險、緊急醫學救援、傳染病防控等領域,新建一批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到2025年總數不少于60支。到2030年,實現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全面覆蓋重點行業領域。


圖片.png


(4)航空救援隊伍。編制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建設規劃,依托萊蕪基地和M-26直升機等現有航空力量,布局“萊蕪基地+區域基地+應急起降點”的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加快萊蕪基地以及泰安基地、煙臺基地、臨沂基地、威海基地四個區域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直升機起降點建設。采取租用或購買服務等方式,擴大航空救援服務領域和能力,到2021年H-135直升機部署總數達13架。到2025年,實現全省80公里飛行半徑全覆蓋,兼具海上航空救援能力,進一步滿足重特大災害事故救援、緊急醫療救援需求。


  2.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


  (1)志愿者隊伍。鼓勵、支持、引導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向專業化、規范化發展,重點扶持藍天救援隊、淄博紅狼、濰坊先鋒、濱州9958等具有一定品牌效應的志愿者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潛水、繩索、破拆等特殊技能人員比重。到2025年,全省注冊志愿者達10萬人,打造16支具備品牌化、專業化水平的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到2030年,全省注冊志愿者達15萬人,其中特殊技能志愿者人數達2萬人,具備品牌化、專業化水平的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不少于30支。


  (2)企業、村(社區)力量。推動企業、村(社區)建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微型消防站和應急救援站,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器材及裝備。組織動員村(社區)黨員、干部、群眾參加基層應急隊伍,發揮其在公共安全信息報告、先期處置、自救互救、人員轉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救援隊伍應急救援技能。


  (1)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加強危化品和礦山事故救援、地震災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搶險、海上應急救援等綜合性實訓基地建設,搭建各類救援力量同訓共練平臺。加強與軍隊、社會訓練場所合作,滿足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培訓需要。


  (2)培訓演練。結合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特點,加強日常訓練、應急演練、技能比武、技術交流等。加強軍地搶險救災領域深度融合,深入開展武警、軍隊非戰爭行動力量與區域性救援隊伍、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的聯調聯戰聯訓,全面提升應急救援隊伍的協同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


  4.強化救援隊伍管理服務。


  (1)制度保障。加快應急救援隊伍標準化建設,加強隊伍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出臺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規范,完善應急救援隊伍資格認證、日常管理、教育培訓、檢查考核、評比表揚等各項制度。


  (2)政策保障。認真研究解決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工作中的實際困難,落實基層應急救援隊伍醫療、工傷、撫恤,以及應急車輛執行應急救援任務時免費通行等政策。


  (3)信息化支撐。把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的基礎信息納入各級各相關部門(單位)的信息化系統,實現應急救援隊伍日常管理考核和應急救援行動管理、指揮和調度的信息化、可視化。


  (五)完善應急醫療衛生保障體系。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強基層防控能力和突發事件醫學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到2030年,建成功能齊全、運行有序、保障有力、科學高效的應急醫療衛生保障體系。

  1.提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1)預警防控。強化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健全各級傳染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等日常和應急監測網絡,加強全省生物安全二級、三級實驗室建設。健全多渠道疫情監測預警和快速反應體系,加強流行病學調查,構建傳染病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大數據系統,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預警、決策、防控能力。


  (2)醫療救治。加快推進重大疫情快速反應救治能力建設,健全中西醫協作機制,優化傳染病救治機構布局。加快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青島、菏澤分中心建設。各市依托現有資源設立三級標準傳染病醫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健全完善發熱門診、感染性疾病科和實驗室,三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增加負壓病床床位。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突發中毒事件應急處置等隊伍建設,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能夠滿足公共衛生工作需求的專業人才。


  (3)場所保障。不斷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場所保障和供應能力,建立完善“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標準規范,加強體育館、展覽館等封閉式大空間建筑資源調查,推動可移動的模塊化方艙醫院研發生產,有效應對發生呼吸類傳染病等突發重大疫情、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災害時,大量輕癥患者的集中收治問題。合理規劃布局集中隔離場所,制定完善設置標準,全省儲備不少于5萬個符合標準的房間。


  (4)應急聯動。加強對疾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健全完善多部門衛生應急聯動機制,統籌做好疫情期間疾病治療、物資保障、交通運輸、生產運行、治安維護等各項工作。強化鼠疫、霍亂等甲類傳染病以及乙肝、結核病等發病率較高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下的各項應急準備。實施差異化精準防控和精細化管理,加強村(社區)等基層聯防聯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

圖片.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