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污很黄细致多肉小说_榴莲app下载网址进入i_巨胸美女扒开腿让我爽_8050午夜二级毛片全黄app

徐久生:德國刑法典的重大變化及其解讀

在將《德國刑法典》(以下簡稱《刑法典》)(2002年修訂版本)翻譯成中文在國內發表后,本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德國刑法的變化發展情況因故而未加關注。前不久,本人在瀏覽德國政府網站時,順便查看了一下《德國刑法典》,發現德國刑法典在過去十五年里有眾多的修訂。考慮到國內刑法學教學和科研的需要,筆者認真對比了多次修訂后的《德國刑法典》(本文以2017年5月23日的法律作最后一次修訂后的刑法典為寫作的參考藍本),發現用“重大”來形容其變化絲毫不為過。比如說,為了因應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新情況,《刑法典》的相應條款作了重大修訂,同時增加了新的條款;在針對性權利的犯罪方面(所謂的性刑法),《刑法典》的相應條款有了重大修訂,同時增加了新的條款。此外,《德國刑法典》新增加了第201條a以拍照方式侵害私人生活領域、第265條c體育欺詐、第265條d操縱職業體育競賽和第335條a外國和國際公職人員等條款,另外還修訂了第261條洗錢罪、第266條a截留、侵占勞動報酬罪等眾多條款。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修訂和增加的內容涉及刑法總則和分則120個以上的條文。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些經過修訂的重要條款以及新增加的重要條款加以梳理、總結歸納,以助益于我國刑法學界。

圖片.png


一、有組織犯罪與恐怖主義性質的犯罪

在德國刑法學界,關于恐怖主義犯罪與有組織犯罪,迄今為止似乎尚未出現一個為學界與法律所承認的定義。但對有組織犯罪和恐怖主義犯罪的重要基本特征,無論是學界還是刑事實務部門,其觀點具有廣泛的一致性,而且兩者對于上述犯罪之基本特征的觀點,存在相當多的交叉部分。


(一)有組織犯罪


在德國,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概念界定,學者們往往使用司法一警察工作組于1990年5月發布的有關有組織犯罪的工作定義。根據該工作定義,有組織犯罪是指,由兩個以上成員組成的旨在有計劃地實施特定犯罪,意圖獲取金錢或者權力的組織。其具有以下特征:(1)使用職業的或者商業的組織;(2)使用暴力或者其他使人感到害怕的手段;(3)對政策、媒體、公共管理、司法或者經濟施加影響。


根據這一定義,恐怖主義犯罪明顯不屬于上述范疇。根據聯合國2000年11月15日的《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的協定》第3條第2款的規定,具備下列特征的犯罪屬于具有跨國特征的有組織犯罪:(1)在一個以上國家實施犯罪的;(2)雖在一個國家實施犯罪,但犯罪的準備、計劃、領導或者控制的決定性部分是在另一個國家進行的;(3)雖在一個國家實施犯罪,但一個在多國實施犯罪的有組織犯罪集團參與其中的;(4)雖在一個國家實施犯罪,但其重要影響發生在另一國家的。


(二)恐怖主義犯罪


與有組織犯罪一樣,為恐怖主義犯罪確定一個為全體學者都能接受的概念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樣,德國刑法中也沒有關于恐怖主義犯罪之概念的規定。為打擊恐怖主義犯罪,德國立法機關于2009年7月30日在《德國刑法典》分則第一章第三節“危害民主法治國家”中新增加了3個刑法條款(第89條a、第89條b和第91條),但是,這3個新增加的刑法條款并不涉及“恐怖主義犯罪”的概念,而只是涉及“嚴重危及國家安全的暴力犯罪”的定義。因此,從語義上說,受到刑罰威懾的并不是“恐怖主義犯罪”本身,而是作為恐怖主義犯罪表現形式的具體犯罪行為,諸如具有恐怖主義性質的殺人(第211條及以下幾條)、傷害(第223條及以下幾條)、損壞財物(第303條及以下幾條)、參加恐怖組織(第129條a、第129條b),或者嚴重危及國家安全的犯罪的預備行為(第89條a、第89條b、第91條)。具體來說,其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新增加了針對具有恐怖主義性質之犯罪的刑法條文,涉及第89條a (嚴重危及國家的暴力犯罪的預備)。

第二,對原有的條文(如第129條a)作出了重大修訂。第129條a是關于建立恐怖組織的刑罰法規。與2002修訂的《刑法典》相比,經過修訂的第129條a第1-5款發生重大變化。具體情況見本頁腳注。

另外,與恐怖主義犯罪有關的第129條b,因為還能適應打擊恐怖主義犯罪和有組織犯罪的需要而未被加以修訂。


二、反洗錢犯罪

在有組織犯罪中,洗錢犯罪是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在打擊洗錢犯罪方面,《德國刑法典》第261條的規定,實際上是一種壓制性的預防性的方案。


洗錢罪的構成要件因1992年7月15日的《打擊非法麻醉品交易和有組織犯罪的其他表現形式的法律》(OrgKG)而被首次規定于《德國刑法典》之中,其后,其適用范圍被不斷地擴大。所謂的處罰漏洞,尤其是危險的犯罪領域如有組織犯罪的處罰漏洞,被認為得到了比較有效地堵塞。


(一)第261條的具體規定


(二)對第261條的解讀


根據《刑法典》第261條第1款的規定,隱藏、掩蔽本款第2句所述之非法所得的來源,對調査其來源,探尋、追繳、沒收或者查封此等物品加以阻撓或者危害的,處3個月以上5年以下的自由刑。作為洗錢罪可能的上游犯罪,除了第261條第1款第2句第1項所述之犯罪行為外,還有參加恐怖集團犯罪(第129條a第1款和第2款,以及與之相關的第129條b第1款)。第261條第1款第2句第5項還明確規定了一些輕罪,如新增加的第89條a規定的嚴重危害國家的暴力犯罪的預備行為,以及由犯罪集團或者恐怖集團成員實施的輕罪。根據第261條第2款的規定,為自己或者他人獲取(第1項)、保管、為自己或他人使用,如果行為人在得到該物品時已經知道其來源的(第2項),處以與第1款相同之刑罰。第261條所保護的法益,在于消除犯罪的影響,是國家司法的任務。除保護國家司法外,在該條第2款中,上游犯罪所侵害的法益同樣受到保護。


第261條的行為客體涉及該條第1款第2句第1項所述之犯罪目錄(重罪)和第2-5項所列舉的上游犯罪(輕罪)。根據第261條第8款的規定,上游犯罪包括在國外實施的犯罪。洗錢罪的對象可以包括所有具有財產價值的動產和不動產以及權利。特別具有實踐意義的是,其對象除了轉賬貨幣外,尤其還有現金、有價證券、不動產、貴金屬和藝術品。違法所得之財物是指,其源自于犯罪(作為毛利)或為了此等犯罪(作為報酬)而獲得之物,或因違法行為(productum sceleris )所直接獲得之物。


第261條主要是因為《德國反洗錢法》(以下簡稱《反洗錢法》)而得到補充和修訂。反洗錢法的目標在于,使得刑事追訴機關能夠更好地打擊有組織犯罪,尤其是打擊金融交易中的洗錢行為。由于2008年8月1日《反洗錢補充法》的頒布,《德國反洗錢法》又作了修訂,出了新的版本,主要的變化是,明確規定了為了打擊洗錢犯罪而發展起來的技術可以用于打擊資助恐怖主義。“資助恐怖主義”的官方定義是:(1)明知被全部或部分用于或者應當用于下列行為:①第129條a規定的行為,與第129條b相關的行為,或②為實施2002年6月13日《議會關于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定》第1條至第3條規定的其他犯罪行為,而準備或者收集資金,或者教唆為上述行為,或者為上述行為提供幫助,以及(2)實施第89條a第1款、第2款第4項所列犯罪行為或者此等行為的共犯。


如此看來,除了反洗錢目的之外,打擊資助恐怖主義是該法的第二個目的。由于《反洗錢法》的規定,特定的機構、企業和個人等負有特定義務者,被賦予了揭發洗錢行為的義務。這樣,刑事追訴機關在依據《刑法典》第261條進行反洗錢調查時,負有特定義務者必須向刑事追訴機關提交貸款和金融機構的證明材料,追蹤所謂的“紙面痕跡”。《反洗錢法》第2條第1款將這里所說的“特定義務者”規定為:信貸機構、稅務機構、財經企業、保險經紀人、投資股份公司、律師、公證人、會計師、稅務顧問、財產受托管理人、地產經紀人、經營賭場和財產財物交易之人。


(三)洗錢罪的幾個具體問題


盡管《德國稅法》(以下簡稱《稅法》)第370條a規定的偷稅不屬于洗錢罪的構成要件,但是由于其具有犯罪特征,因此其適合作為洗錢罪的上游犯罪對待(第261條第1款第1句第1項)。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顧問酬金問題。


1.行為人財產因偷稅而被污染

故意或者輕率地通過偷稅而節省費用或者非法獲取退稅款和退稅補償的,以洗錢罪定罪處罰。接受《稅法》第371條a規定的偷稅所得錢財,即使用于合法的法律行為(例如購買一份報紙),都屬于洗錢行為。其前提條件是,偷稅之人的全部財產被污染,有洗錢的嫌疑。屬于這種情況的既有退稅款和退稅補償款,也有當事人節約的費用。


2.稅務顧問接收酬金

德國刑法學界認為,如果稅務顧問不想成為洗錢罪的行為人,還是不接受《稅法》第370條a規定的應當受刑罰處罰的納稅義務人的酬金為好。聯邦最高法院曾經判處兩名刑事辯護人成立洗錢罪,根據在于,他們明知金錢源自職業的和團伙的投資欺詐行為,依然各自接受對方20萬德國馬克的預付款。


3.電話監聽和大范圍竊聽

如果刑事實務部門懷疑某人涉嫌洗錢,可以對其進行監視和記錄電信往來[《德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第100條a],稅務顧問也不能排除在外。此外,在涉嫌洗錢的情況下,嫌疑人在住宅內不公開的談話內容,不管是正犯還是共犯(教唆犯、幫助犯),允許借助技術手段監聽和記錄,也即所謂的“大范圍竊聽”(grosser Lauschangriff,《刑事訴訟法》第100條c第1款第3項a)。


4.洗錢的自首和處罰

立法者通過立法規定,洗錢嫌疑人可以自首(第261條第9款),自首的后果是免除處罰(刑罰阻卻事由),只要是嫌疑人自愿在主管機關自己首,或者自愿促成自首。但前提是犯罪行為此時尚未被發現,且行為人知道這一點。在第261條第1款或第2款第1項所述情況下,行為人還必須協助保全與犯罪有關之物品。


三、對兒童、被保護人的性權利保護得以全面加強

《德國刑法典》第174條(對被保護人的性濫用)、第174條a(對犯人、官方拘禁之人和病人的性濫用)、第177條b(利用職務所為之性濫用)、第177條c(利用咨詢、治療或照料關系所為之性濫用)、第176條(對兒童的性濫用)等性犯罪條款均得到了全面修訂,尤其是第176條對兒童的性濫用,從構成要件到法定刑都有很大的變化。


在此次修訂針對兒童的性犯罪前,德國成立了獨立的針對兒童性濫用的評估委員會,委員會由7人組成。該獨立委員會致力于調查德國存在的各種形式的對兒童的性濫用行為,尤其是發生在家庭、學校中的對兒童的性濫用,但也包括有組織的對兒童的性剝削情況。為了弄清楚針對兒童和少年的性暴力的范圍、形式、原因和后果,該獨立委員會的工作重點在于傾聽受害當事人的陳述,此外,搜集其他見證人諸如父母、親戚以及教師的證詞。


通過修訂刑法,進一步完善被害人保護的舉措規定,頒布第49部《刑法改革法》,并于2015年1月27日起生效。修訂的內容涉及性刑法中的多個罪名的構成要件、延長追訴時效。具體包括:


(一)延長追訴時效

將性犯罪的追訴時效屆滿期限延長至被害人年滿30周歲,修訂前是被害人年滿18歲就不再追訴(《刑法典》第78條b,涉及的罪名包括《刑法典》第176條規定的針對兒童的性濫用、第179條規定的對無反抗能力之人的性濫用等)。


(二)處罰制作、展示他人無助的照片的行為

未經被害人同意,制作、傳遞、傳播展示他人無助的照片,或者拍攝不滿18歲之人的裸體照,均應當受刑罰處罰。具體做法是在《刑法典》原第201條后增加第201條a,對涉及他人隱私、嚴重影響他人聲譽的照片,未成年人裸照以及制作、傳播的共犯問題作出了具體的規定,詳見本頁腳注。


(三)修訂對有從屬關系之人性濫用的構成要件

《刑法典》擴大了針對被保護人和兒童、少年以及其他具有從屬關系之人的性濫用犯罪的構成要件。具體包括:(1)擴大第174條第1款第3項規定的行為對象范圍,將原來的“自己的未滿18歲的親生子女或養子女”修改為“自己、配偶、伴侶或與婚姻或生活共同體相似之人的未滿18歲的親生子女或養子女”;(2)將原來第2款規定的“受保護人”明確為“因教育、培訓或照料進入此類機構的不滿18歲之人”,將原來第2款所規定的模糊的行為主體明確為“教養、培訓或照料機構的工作人員”,使得相關規定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司法實務操作。


(四)提高對有從屬關系之人性濫用的法定刑

提高了第174條a、第174條b、第174條c的法定刑。前者提高了自由刑的下限,后兩者則廢除了被視為未來刑罰發展方向、越來越受德國司法重視的罰金刑。


(五)對第176條做重大修訂

該條的修訂內容包括:(1)刪除了第1款中“情節較輕的,處5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的規定,也即從立法的角度否定對兒童的性濫用存在所謂的“情節較輕”的情況;(2)增加了“情節特別嚴重的,處1年以上自由刑”(第3款);(3)增加了第5款“為實施第1款至第4款之罪而提供、承諾介紹或與他人約定實施此等行為的,處3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詳見本頁腳注。


(六)對第176條a作了極其重大的修訂

該條的修訂內容包括:(1)增加了一個全新的第1款,即“行為人在過去的5年里曾因對兒童的性濫用行為被判有罪的,又實施第176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的對兒童的性濫用行為的,處1年以上自由刑”,原來的第1款變成了修訂后的第2款,同時提高了法定刑的下限,將該款的法定刑由原來的1年以上自由刑修訂為2年以上自由刑。(2)修訂了原來第4款(修訂后第5款)的構成要件,將原來在對兒童實施性行為時有“身體虐待行為”修訂為現在的“行為時對兒童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詳見本頁腳注。


(七)修訂第179條對無反抗能力之人的性濫用

該條的修訂主要表現為:(1)增加第3款“犯本罪情節特別嚴重的,處1年以上自由刑”;(2)提高法定刑,比如將該條第5款(修訂后第6款)規定的“情節較輕”的法定刑由3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修訂為1年以上10年以下自由刑,將該條第4款(修訂后第5款)的法定刑由修訂前的1年以上自由刑提高為2年以上自由刑;(3)該條的其他款項也相應地做了修訂。


(八)修訂第182條對少年的性濫用

該條的修訂內容包括:(1)修訂該條第1款的構成要件,主要涉及行為主體和行為客體的年齡規定;(2)增加第2款,“18歲以上者有償地與不滿18歲之人實施性行為,或讓后者與行為人實施性行為的,處以與第1款相同之刑罰”,原來的第2款變為第3款;(3)增加第4款,“犯本罪而未遂的,也應處罰”。詳見本頁腳注。


(九)對色情文書作了全新的規定

該條的修訂內容包括:(1)增加第184條a散布暴力或動物色情文書,規定散發、制作或以其他方式使人獲得以人與動物為性行為為內容的色情文書,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2)增加第184條b散發、獲取和持有兒童色情文書,該罪的構成要件是散發兒童色情文書或者使公眾獲得此等兒童色情文書,同時在法條中明確規定了“兒童色情”的具體內涵。該條還有許多嶄新的內容,比如犯本罪未遂的也應處罰等;(3)增加第184條c散發、獲取和持有少年色情文書,該罪的構成要件雖然不同于第184條b,但修法者的修訂風格與之極為相似;(5)增加了第184條d借助無線電或電媒獲取色情內容、通過電媒獲取兒童和少年色情內容,以及第184條e舉辦和觀看兒童和少年色情表演。由于這些全新的內容,原來的第184條a觸犯賣淫禁令變成了修訂后的第184條f,原來的第184條b危害少年的賣淫變成了修訂后的第184條g。


四、對成年人性權利的保護有很大變化

為了使德國的性刑法規定(尤其是第177條)適應《歐洲議會預防和打擊針對婦女的暴力和家庭暴力公約》(又稱《伊斯坦布爾公約》)的要求,德國立法機關認為,有必要對德國的性刑法作必要的修訂。


《歐洲人權公約》第3條和第8條規定,簽約國有義務對性犯罪進行積極有效的追訴。有關這一義務更加詳細的規定見于德國于2011年簽署和批準的《歐洲議會預防和打擊針對婦女的暴力和家庭暴力公約》(2011年11月5日,伊斯坦布爾公約)。該公約第36條規定,簽約國要保證,對所有未經他人同意而故意實施的以行為人身體之一部或其他物體,通過陰道、肛門或口腔進入他人身體的性交行為,以及其他故意實施的未經他人同意的性行為,給予刑罰處罰。作為簽約國,德國為履行這一條約義務,必須對國內法進行必要的審核,以觀其是否與《伊斯坦布爾公約》的規定相一致,審核的結果是:


(一)第177條的規定有其不足


第177條規定對強制猥褻和強奸給予刑罰處罰,但是,這樣的規定并不能全部涵蓋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性行為,同時也不能實現對性犯罪的有效的刑事追訴。從第177條第1款第1項、第2項規定的構成要件事實看,要求行為人對他人身體或生命當場使用暴力或威脅當場使用暴力,第3項規定的是利用被害人的無助處境這一構成要件事實,但《伊斯坦布爾公約》并未對此加以規定。20世紀90年代所增加的現在的第1款第3項的構成要件事實,主要是考慮到,即使在婦女不希望發生性行為的情況下,由于害怕受到行為人進一步的暴力侵害而不進行反抗,甚至當暴力并不是直接與性行為相關的情況下,受到了行為人的性侵,就應當給予行為人刑罰處罰。盡管如此,該構成要件依然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未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而實施的性侵行為,以至于還有相當多的具有應罰性的情況未作為強奸行為而被科處刑罰。另外,“無助處境”的意涵比較模糊,比如,犯罪地點是在森林,不可能有他人施以援手,且行為人身體明顯比被害人強壯,因此,被害人逃逸無門,或者行為是在空無一人的建筑內實施強奸行為的,均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無助處境”。在主觀面,必須能夠證明,被害人恰恰是考慮到了這種無助的處境才放棄反抗,且行為人對此也是明白無誤的。第117條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1.存在處罰漏洞


根據現在的法律狀況,《歐洲人權公約》所要求的對性自決權的全面保護,德國事實上沒有做到。德國實踐中的無數案例就能說明這一點,大多數此類案例未經法官審理,而是在調查階段就被中止調查程序了。


例如,女人早就多次表示,她不想(再)有性行為,但這樣的表示每次都被男人當成耳旁風。因此,性交行為得以進行,女人因此而哭泣,以語言表示反抗,但是并無身體上的反抗,她并不大聲叫嚷,也并不呼救,因為她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因為羞恥心也不想讓鄰居知道。


再如,有一對生活在一起多年的伴侶很久以來就不再有性生活了,但依然睡在一張雙人床上。在案發當日,行為人酒后提出性要求,伴侶沒有回應。行為人掀開伴侶的睡衣,爬到后者身上,后者說了聲“不”并開始哭泣,但沒有進一步的抗拒行為。她擔心,如果不忍受,因為對方的身體比自己強壯很多,自己可能會成為暴力侵害的對象,所以依然不得不與對方性交。她的想法是:不加以反抗的話,痛苦很快會過去,但如果反抗,對方依然會為所欲為,而且痛苦的時間會更長。


此類案件一般在警方的調查階段就被中止調查程序了,根本沒有進入司法程序。


2.對成年人性自決權的保護被附加條件


未經他人同意與其為性行為,一如既往地被認為無處罰必要性。例如,某個婦女明確表示,她不想有性行為,并在性行為中不配合同時還哭泣,但根據現在的法律規定,這種情況不會被作為性強制或者強奸處罰,或者僅僅在確認行為人使用了暴力的情況下,才會被作為性強制或者強奸處罰。如此看來,成年人的性自決權法益,并沒有被刑罰法規視為原則上是有保護價值的。只有當性法益的所有人遭受到暴力(第1項)、暴力威脅(第2項),或者她處于進行防衛顯然無效的情況下(第3項)時,才會受到刑法的保護。易言之,只有當法益得到積極有效的防衛時,才具備刑事追訴的前提條件。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欲,未經被害人同意而濫用其身體的,不會被視為是應受處罰的行為,被害人的意志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


自2009年3月起在德國生效的《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也要求,對現有的性刑法規定進行修訂,因為現有的規定明顯嚴重歧視婦女。就殘疾婦女而言,常常因“針對無反抗能力之人的性濫用”而提起訴訟,但因“強奸”而提起訴訟的幾乎沒有,其原因在于,雖然被害婦女原則上能夠形成自己的意志并加以表達,但是由于當時所處的環境,她們幾乎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反抗。例如,殘疾婦女(尤其是所謂的精神殘疾婦女)被認為缺乏抵抗能力,雖然她們能夠形成自己的意志。這樣的一種歧視性的制度設計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為根據現有的法律,成年人之間發生的違背一方意志的性行為原則上是不處罰的。也正因為如此,《刑法典》第179條第1款對于性暴力只規定了明顯較輕的刑度。


3.對財產法益的保護則是無條件的


相反,財產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沒有被要求在財產受到侵害時對不法侵害人加以阻止。因此可以說,相對于財產法益的刑法保護而言,性自決權法益受到的刑法保護力度要低于財產法益。


但也有例外,比如《刑法典》第202條a(探知數據)規定:“未經準許為自己或他人探知不屬于自己的為防止被他人非法獲得而作了特殊安全處理的數據的,處……”這里,為防止被他人非法獲得而作了特殊安全處理的要求,比如設置防火墻,是本罪的構成要件,因為立法者的出發點是,數據是不應當對外公開的。因此,只有當“權利人通過安全措施保護自己的特殊利益”時,非法獲取數據始受刑罰處罰。如果沒有采取安全措施,則可以視為數據是對外公開的,他人獲取此等數據不會被作為應當受處罰的探知他人數據的行為。


立法者對性自決的保護法益作出了相似的評價:如果權利人事先或者事中沒有采取特殊的保護措施(積極的反抗),或者說保護措施自始就被視為不適當的,便不存在犯罪行為,這顯然是立法對公民性權利的不應有的輕視。


(二)第177條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的價值變化


刑法將對性自決權的保護置于與財產保護相同的甚至低于財產保護的地位,顯然是不適當的。立法者的這種評價根源于女性之從屬性的傳統思維模式以及女性意志表達的微不足道,因為從性別上看,男女成為性暴力受害人的危險是大不一樣的。作為刑法規范,《刑法典》第177條雖然采用了中性的表述方式,但男性成為行為人、女性成為被害人的情況依然一如既往。


為了有效地履行《伊斯坦布爾公約》,簽約國應當對在對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未達成意見一致的性行為進行刑罰處罰。不過,對玩樂性質的性行為具有決定意義的彼此同意有可能會受到質疑,因為在某種情況下人們的自由會受到限制,因此,明確界定性行為的定義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兩個人達成一致意見,則他們的性生活屬于玩樂,即使在性行為的過程中,一方完全沒有興趣,依然認定雙方達成一致意見。此外,在性施虐者與受虐者那里,在認定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時,同樣需要注意兩者的區別問題。


在公眾眼里,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對一個性侵行為進行刑罰處罰,與《刑法典》第177條的構成要件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社會上大多數人將性強制(Sexuelle Noetigung)理解為違背他人意愿的性行為。


只要現有法條的表述繼續有效,那么就給潛在的行為人一個信號,即性自決權法益并未像財產法益那樣得到徹底的和無條件的尊重,而是存在一個值得充分利用的活動空間。因為過去數十年的司法實踐表明,只有當具備三個構成要件要素之一(暴力、暴力威脅和孤立無援狀況)時,性強制行為才會違反我們的法秩序和價值秩序。對現行立法做與《伊斯坦布爾公約》所提要求相適應的修訂,相信會在民眾中引發與20年前引入婚內強奸相似的效果,后者的可罰性在當時爭議很大,但是,將其在《刑法典》中加以規定是否適當的爭論,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多余的了。


(三)性刑法規定修訂后的情況


修訂后的情況大體上可以總結為:第一,針對兒童的性行為或者在兒童面前為性行為(欠缺有效的同意),原則上應當受處罰;第二,針對少年的性行為或者在少年面前為性行為,只要欠缺有效的同意,應當受處罰;第三,針對受《刑法典》第179條保護之人的性行為,如果欠缺有效的同意,同樣應當受處罰。同時,對所有被害人而言,《刑法典》對行為人使用暴力或者威脅使用暴力、數個行為人共同實施性行為、由慣犯實施的性行為、使用武器或者危險工具實施性行為、利用特殊的信任關系實施性行為等,均規定了較重的法定刑(最低刑為2年或者高于2年)


五、增加第201條a以拍照方式侵害私人生活領域

(一)處罰空白


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在發生嚴重事故的情況下,很多人用手機拍攝不幸之人,而不是施以援手。這不僅僅是對被害人人身權的侵害,而且類似行為還會對被害人造成重大危險,因為有時候圍觀者的圍觀行為會增加救援行為的難度,甚至完全阻礙了對不幸之人的救援。根據德國現行法律的規定,只有當行為人以暴力或暴力威脅,也即對救援人員進行事實上的攻擊時,始可對阻撓救援工作之人進行處罰。未實施暴力阻撓救援工作的情形被規定在《刑法典》第113條,且在不具備事實上的攻擊行為的情況下,增加第201條a來處罰是之前從未被科處刑罰的行為。由于增加規定了第201條a,這一被害人保護法益中的處罰空白得以彌補。


此外,這樣的規定也有助于改善針對拍攝和傳播死者照片而侵害死者人身權的刑法保護。隨著技術的進步,在不幸發生后圍觀者拍攝照片或者錄像,然后在網絡上傳播的情況越來越多,在報紙或電視上傳播此類照片或錄像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2015年1月27日的第49部《刑法修改法》發布之前,針對此類不良行為的刑法保護依然是空白的,不過,該部《刑法修改法》新增加的第201條a只是保護活著的自然人,并不包含逝者。因此,刑法在這方面的保護依然有瑕疵。對此,該怎么辦呢?


(二)解決方案


上述刑法保護空白應當予以消除,其方法是將第201條a的處罰范圍擴大至未經許可拍攝死者照片。此外,通過增加處罰未遂行為來完善第201條a規定的人身權保護。同時對第205條(告訴)做相應的修訂,以適應新增加的第201條a規定的保護范圍。


為了改善針對拍攝死亡之人的照片及其傳播的刑法保護,學界建議擴大第201條a的保護方為死亡者。如此,根據《刑法典》對于拍攝死者照片的刑法保護漏洞得以彌補。鑒于第203條第4款已經有關于死者的相關規定,以及由逆向推理和根據《德國基本法》第103條第2款的立法背景,可以得出結論認為,《德國刑法典》第201條a中所規定之“他人”必須是活著之人。另一方面,附屬刑法也并不能夠彌補現在的保護漏洞,根據德國《藝術品著作權法》第33條的規定,未經死者家屬同意傳播肖像、照片的,處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這樣的規定顯然不可能給予全面的保護,因為這里受到刑罰處罰的僅僅是傳播,而非制作肖像、照片本身。在事故現場拍攝照片時,我們通常還不能確定,照片拍攝者拍攝死者照片是為了傳播。圍觀者對事故的死亡者攝影或照相,而在此一時刻尚不能證明其是為了傳播的,根據《德國藝術品作者權法》的相關規定是不受刑罰處罰的。


(三)理想的第201條a的基本內容


(1)未經許可,制作或傳播用于陳列的死者照片的,給予刑罰處罰。如此,第201條a所要保護的私人生活領域的法益顧及了死亡之人。法規范的目標設定是給予私人生活領域包括死者的權益以全面保護。涵蓋私人生活中其他私密空間(主要包括疾病、死亡和性等)的刑法保護,只有當不僅僅作為死亡過程的“死亡”,而且還包括未經許可不得拍攝死者照片這種對死者的保護得以實現時,私人生活領域的刑法保護才是全面的。


(2)第201條a第2款也應當將死亡之人納入保護范圍。因為可能的情形是,將死亡者的照片予以展示,但不是出于緬懷目的,因而嚴重侵害死者的聲譽。因此,立法者才有此建議。


(3)由于增加了第4款的規定,本罪的未遂具有了可罰性。例如,由于救援人員的及時介入阻止了拍攝照片行為的完成,就會出現本罪的未遂。


(4)第201條a第4款規定,實施上述行為是為了正當利益,尤其是為了藝術或科學、研究或學術,對事件過程進行報道或相似目的,不適用本條第1款第2項、第3項和第4項、第2款和第3款的規定。


關于第1款第4項涉及的告訴權問題。根據第205條(告訴)的規定,實施第201條a規定之罪的,當事人告訴的才處理,但刑事追訴機關因特殊的公共利益認為應當依職權進行追訴的除外;被害人死亡的,告訴權依第77條第2款轉移給其親屬。因此,如果沒有告訴,與死者相關的犯罪行為不可能會被追訴。


六、修訂第266條a截留、侵占勞動報酬罪

鑒于打擊黑工的人員與相關企業、公司相互勾結,且該種情況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了整頓勞務市場秩序,保護稅收、勞動保護等制度不受侵蝕,德國立法機關制定了《關于加強與黑工及相關逃稅問題作斗爭的法律》(簡稱《黑工防治法》),修訂了《刑法典》第266條a的構成要件。該法于2004年8月1日起生效。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擴大保拍對象——雇主份額


修訂前的法律對公民收入的刑法保護僅及于雇員。原有的規定僅限于截留、侵占雇員應當繳納的保險金,雇主自身的份額未加規定。立法者拒絕加以規定的理由在于,如果在構成要件事實中規定雇主自身的份額,將會導致不清償自己的債務也會受到處罰的結果,而這顯然是與《德國營業稅法》中的相關規定相悖的。


第266條a新的第2款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這一思想。新的第2款與《德國稅收條例》第370條規定的逃稅的一般構成要件相呼應,明確規定,只要向主管機構提供了虛假的或者不完整的數據,不管雇主在具體情況下是否支付了雇員勞動報酬,均應當受到與第1款相同的處罰。


(二)積極作為情況下的處罰


根據修訂后的第266條a第2款的規定,如果雇主就《德國社會保險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向主管機構提供虛假的或者不完整的數據,也即雇主以這種積極作為的形式實施本罪的,應當受到與本條第1款相同的處罰。另外,代表雇主者或者承擔雇主責任之人以及所謂的事實上的企業領導,同樣可能成為本罪的行為主體。本條第2款意義上的事實,是指能夠影響社保金額基礎或高低的事實情況,屬于這種事實的還有雇主提供的有關其雇員的數量、工資等的數據。


(三)消極不作為情況下的處罰


根據修訂后的第266條a第2款的規定,就社會保險的有關重要事實違背義務不告知有關主管機構之人,同樣應受到與本條第1款相同的處罰。當然,這樣的規定是以行為人違反了相應的信息公開義務為前提的。只要雇主違背其負有的將能夠影響社會保險金額的重要數據(雇員人數、工資情況等)吿知有關機構的義務的,就違背了此等信息公開義務。在《刑法典》修訂之前,如果雇主提供虛假的信息,且社會保險機構因此而放棄應征款項的,其只能依據《刑法典》第263條(詐騙罪)定罪處罰。


(四)以詐騙罪定罪處罰存在瑕疵


并非在所有違背義務不告知有關重要信息的情況下都具備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曾有這樣一個案例,被告人未告知主管機構其雇用的員工的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信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本案不存在《刑法典》第263條意義上的構成要件事實,因為根據單純違反義務的不作為還不足以認定收款機構一定會發生認識錯誤。如果收款機構不了解某個公司,后者不報告每個月的應納稅情況,有可能不會導致認識錯誤的發生。根據修訂前的《刑法典》,單純不向公共保險機構履行法定的報告義務,在有關公司與公共保險機構之間缺乏具體聯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認識錯誤。這是一個明顯的法律漏洞,修訂后的第266條a第2款彌補了這一漏洞。


(五)與第263條的競合關系


修訂后的第266條a第2款實際上涵蓋了過去一直依據第263條定罪處罰的多種情況。由于將諸多的構成事實納入修訂后的條款,修訂后的第266條a第2款就變成了與第263條有競合關系的特別條款。由于是特別條款,該條第1款以及其他條款同樣應當優先適用。如此,這兩個有競合關系的法條的適用在司法實務中就變得非常簡單了:但凡案件事實涉及雇主,即使在雇主采用了欺詐手段的情況下,也符合第266條a第1款規定的構成要件,同樣應當優先適用該條對行為人定罪處罰。


(六)截留工資


雇主截留與雇員商定的工資,但又違背約定不支付給第三人的,就符合了修訂后的第266條a第3款的構成要件(修訂前的第2款)。不過,這種截留雇員收入的情況在實踐中并不常見,因此,其實踐意義不大。根據第3款的規定,工資稅并不在第3款的刑法保護范圍之內。如果雇主截留工資稅且不支付給稅務機關的,通常只是依據《稅法》第380條的規定被追究相應的違法責任。由于實踐意義不大,本款規定未作修訂。


(七)特別嚴重的情節


實施第266條a第2款規定的行為,情節特別嚴重的,法定刑大幅增加至10年以下自由刑。情節特別嚴重是指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行為人出于嚴重的私利截留大額保險金(司法實踐中掌握在5萬歐元)的;二是使用仿造的或偽造的憑據繼續截留保險金的;三是利用公務員濫用其權限或其地位所提供的協助的。


(八)自首


修訂前就已經被規定于第166條a第6款中的自首規定,基本上被修訂后的第6款予以保留,只是做了較小的修訂。在本條第1款和第2款情形下,雇主最遲在期限屆滿時或屆滿后立即向收款機構為下列行為的,法庭可根據本規定免除其刑罰:(1)書面告知收款機構其所截留的款項數額的,且(2)以書面形式說明雖經真誠努力但仍不能如期支付的理由。如果雇主在收款機構規定的期限(6個月)內支付了截留的款項,其不因截留雇員工資而受刑罰處罰。


七、結語

由于自2002年《德國刑法典》的漢譯本出版以來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其間《德國刑法典》歷經多次修訂,涉及的條文眾多,本文僅是對《德國刑法典》在2017年4月之前的修訂情況擇其要者而加以概括和總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另外,從筆者掌握的文獻看,在是否修訂第113條暴力抗法的問題上,由于德國法官聯合會既不贊同德國聯邦政府草案,也不贊同聯邦參議院于2010年11月26日第877次會議通過的聯邦政府草案的修改建議,因此反對其成為法律。另外,與聯邦政府草案相對的草案也被認為存在部分缺陷,主要表現在其一方面并沒有消除法律適用方面的瑕疵,另一方面也違反了法律體系。甚至有觀點認為,其還存在削弱對執行官員和救助力量保護力度的危險,而不是改善這種保護。因此,德國立法機關對第113條的修訂暫停進行。此外,德國議會決定修訂第339條公務員枉法罪的構成要件,意圖消除行政管理和公共機構中的違法行為。從《基本法》的規定看,現行《德國刑法典》第339條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多少是有問題的,因為枉法的公務人員得到了明顯的優待,比如說免除處罰,即使給予處罰也有諸多限制處罰的條件。具體的修訂工作進展如何不得而知,但至少在2017年4月之前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