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充裝站爆炸事故
一、事故經過及現場
1999年12月9日,湖南省某雙氧水廠剛剛完成了生產系統檢修,于11時40分開車生產。12時10分,雙氧水車間氫氣過濾器忽然冒出黑煙。經查是氫化釜內的觸媒發生燃燒,當即該車間停車待修。
這邊檢修尚未開始,遠離此處30米外的氧氣充裝站于15時25分突然發生爆炸。正在作業的2名工人均被燒傷,其中許某的胸腹燒傷面積達49%以上。
充氧站的主要任務是把工廠生產出來的氧氣經過壓氧機抽吸、升壓后裝入高壓氣瓶中,然后向外出售或自用。出事后現場一片狼藉,1#壓氧機分離瓶被炸開;從分離瓶出口到1#充氧線左、右操作閥、壓力表、安全放空閥等全被炸爛了;長21米的高壓銅管炸開7處,斷口呈高溫熔化狀;現場的墻上有火焰噴燒的痕跡;距壓氧機分離瓶爆炸處6米的正面白墻下方還有一大灘來歷不明的水…….。
根據當時現場附近人員的講述,他們聽到了2次爆炸聲,間隔的時間很短,先是充氧室,然后是壓氧機房;還看到爆炸時的紅光;首先從外面趕到現場的人,還注意到出事后的室內彌漫著白霧。
當時誰也沒有想過,發生在不同生產系統的這2次爆炸之間有什么聯系。
二、兩組意見相反
事故發生后,該廠先后來了2個事故調查組,面對同一個事故和完全相同的事故現場,得出2個完全相反的結論。
12月10日來廠調查組(以下簡稱“甲組”)一致認定,事故是“違章超壓運行”所造成的“物理性爆炸”。他們要求工廠迅速恢復生產,“考慮設備陳舊,工廠應適當降低系統壓力”。
12月11日來廠的另一個調查組(以下簡稱“乙組”)卻提出:這很可能是一次“化學性爆炸”。工廠必須立即停止一切開車準備工作,著手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排除隱患。
甲組的理由,爆炸發生在壓氧機分離瓶出口處到1#充氧閥之間。這正是工人操作的部位,也是系統壓力最高、承壓能力較薄弱處。這里的操作人員曾有過超壓充裝,提高裝瓶速度的做法。甲組的意見,得到工廠絕大多數人的認同。
乙組的理由,充氧管線內的運行介質應是99%以上的氧氣。氧是氧化劑,完全不同于氫氣、甲烷、石油液化氣等可燃性氣體,它的超壓爆炸不會起火燃燒的,除非這其中混入了可燃物質。再說超壓爆炸在完全相通的容器或系統里,一旦有了排放口,壓力得到釋放,爆炸就會停止。不可能象這樣在一根完全相通的高壓銅管上一連炸出了7個獨立的大洞。
甲組認為,工廠出示的當天電解車間當班操作分析記錄明明白白的寫著:送氣時間11時40分,氧氣純度99.0%,氫氣純度99.07%。一連3小時記錄的數據完全一致。報表有分析人員的簽名,而且還有當班調度、電解操作員姓名。報表填寫格式完全符合規范。該廠具備了對氣體純度分析檢測裝置,有詳細制度,而且安排專人定時測定。出事當班分析記錄完整無缺。氣體純度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
乙組根據出事當班調度員反映,充氧站原來是抽吸大氧氣囊的氣體(來自空分制車間),在15時20分,轉換抽吸小氧氣囊的氣體(來自電解水車間)。轉換之后5分鐘,爆炸就發生了。所以乙組仍提出了對充裝的氧氣純度的懷疑。
三、無聲之處勝有聲
當乙組得知,出事后系統尚未進行放空置換,仍然保持事故前的原狀,于是要求工廠對系統各個部位氣體重新取樣分析。
工廠在分析氣樣時,出現異常的爆炸。氣體取樣瓶炸得粉碎,險些傷人。這引起所有在場人員的警覺。工廠根據乙組的建議,終止廠內所有人員的工作,全部撤離廠區;取樣氣體分別送往附近兩個化工企業做分析。
2個廠分析結果誤差很小,故取其均值列數據如表:
氧氣瓶號碼 氧氣純度 氣源
948312 98.5% 大氣囊
292727 97.5% 大氣囊
451502 94.2% 大氣囊、小氣囊
713349 82.1% 小氣囊
561142 82.0% 小氣囊
334187 80.9% 小氣囊
小氣囊的剩余氧氣純度為70.6%;
氧氣柜氧氣純度為70.0%;
氫氣柜氣樣氫氣純度為88.0%。
這一串看來十分枯燥的數字,卻勝過了辯論的千言萬語。誰也不用說什么,大家心底透亮:眼下的全廠和該廠所在的整個鎮區已千鈞一發。生產區4個300立方米的貯氣柜,數十個高壓氣瓶……,全部充滿了十分危險的爆炸性混合氣體。一下敲打、一點火花、一次快速的閥門開閉……,都會引起驚天動地的大爆炸!
所謂工人超壓運行,完全是冤枉。爆炸就發生在他們打開閥門的那一瞬間。爆炸后室內的白霧,白墻下方來歷不明的大灘水,這都是氫、氧混合爆炸后的產物!
四、提心吊膽排險情
已是夜晚8時多,全廠各個系統爆炸性混合氣體安全放空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該廠首先派人把守進入廠區的各個通道、路口,嚴防有人進廠,按照原計劃晶體燒結車間夜班要開車生產的。盡量動員工廠附近居民暫時撤離。
成立以主管技術的副廠長為首的三人排險小組,深入廠區排險作業。排險人員著裝上要求杜絕化纖品,使用銅質工具,工具的工作表面上一律涂上不燃性潤滑劑;排放氣體盡可能慢速,只要維持少量的泄漏就行……
先排除對城鎮居民威脅最大的4個300立方米氣柜氣體。氣柜氣體放完后,才能進行氣囊等其他容器排放。最后才能進行高壓氣瓶的排放。
高壓氣瓶的排放,是最讓人擔心的,它雖然不象氣柜爆炸對城鎮居民區危害之大,但對排險作業人員本身的安全最有威脅。比較其它容器,它處于高壓狀態,爆炸極限范圍最大,引爆的能量最小,排放速度最難控制。稍有不慎,瓶毀人亡。因此絕對禁止碰撞敲打,要求盡量不搬動它們,先排放單獨放置的鋼瓶,后排放集中堆放的鋼瓶。在開瓶閥放氣時,用左手掌捂著瓶出口,右手一點一點的旋松開瓶閥。當手掌感覺到有氣體出來時,右手立即停止工作。
該廠經過一個通宵的努力,終于安全的完成所有危險氣體的排放,隨后又進行了系統安全置換。
五、刨根問底尋原因
大家不約而同的,把目光鎖定在電解水車間的電解槽上。事發當時開3臺電解槽,就將這3臺電解槽依次拆開檢查。拆2#電解槽時,發現有個別小室隔膜布穿孔。小室隔膜穿孔,對氣體純度的影響不超過1%。這次事故中,升溫正常后送氣到雙氧水車間是11時40分,而氫化釜觸媒燃燒是12時10分,這說明僅半個小時密閉的氫氣系統中就已混入了大量的氧。可惜當時未找到根本原因,只是停車了事。如果當時細心一點,后面的爆炸事故就完全可以避免。
繼續拆至3#槽,發現該電解槽內所有的電極板兩面全發黑。正常情況下,電極板只有負極一面發黑,是它吸附了鈉離子的原因。而現在正極板也黑了,說明正極變成了負極。由此推斷,電極板正、負極接反了。經現場檢查證明,推斷完全正確。
隨即檢查4#槽,又發現同樣的情況。
原來檢修后2臺新改裝的電解槽,正負電極裝反了。這樣本該出氫的,出了氧;本該出氧的,出了氫。這才是系統氫氧大混合的真正原因。
找到了原因,排除了重大隱患,12月13日上午全廠順利恢復了生產。